蝉的蜕变之旅
05版:百科万花筒 上一版 下一版

《安徽青年报·学生周刊》励志启智,开阔视野,净化心灵,陶冶情操,参与互动,集新闻性、知识性、趣味性、互动性为一体,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、参与互动的平台、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。

国内统一刊号:CN34—0019 邮发代号:25—2
编辑部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

第397期  总第20期  2025年10月27日  星期一
返回首页
作者 内容  上一期  当前第397期  下一期
蝉的蜕变之旅
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admin 日期:2025-10-27

蝉的蜕变之旅
在我们感叹“蝉噪林逾静”的同时,很多人却不知道,这看似普通的昆虫,却有着自然界中最令人震撼的生命历程。它们在地下蛰伏数年甚至十几年,却只能在地面上绽放短暂的精彩。
同学们,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秘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小生命,看看它们是如何度过自己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的。


蝉是蝉科昆虫,俗称知了。它的神秘之处在于,它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皆躲在地下沉睡。目前全球约有3000种,我国约有120余种,体长2~5厘米。它长着两对膜翅,复眼突出,雄蝉腹基部的发声器,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,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。


从卵到虫
蝉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卵—若虫—成虫。蝉的卵一般是产在植物当年新长出的嫩枝的枝干里,细细长长的像米粒一样。若虫生活在地底下,靠吸食植物根茎部位的汁液为生;若虫在土中蛰伏三五年后,会在植物根部附近的地面上凿出一个个的洞,然后顺着植物的茎往上爬,找到安全位置后开始变身成虫。
北美洲有一种蝉叫“十七年蝉”,这种蝉会在泥土里待上十七年,历经漫长的潜伏期后才从地底爬出,只为能拥有在地面上仅仅一个星期的生命。

蝉 蜕
蝉的一生要经历五次蜕皮。在黑暗的地下泥土里,蝉的幼虫会先后经历四次蜕皮,而最神奇的是蝉的第五次蜕皮,也是它的最后一次蜕皮,被称作“金蝉脱壳”,因为这时蝉的翅膀才会出现。和前四次在地下泥土里的蜕皮不同,在经历蝉蜕之前,蝉会悄悄地爬上周围的树枝,在树上进行最后一次蜕变。
当幼虫将要羽化时,会在黄昏及夜间钻出地表,爬到树上,然后抓紧树皮,开始蜕皮羽化。为了避免在蜕变的时候受到干扰,蝉喜欢在夜晚爬上树枝进行蜕变。蜕壳后的蝉身体是湿润的,需要晾晒1个多小时,等身体干燥后才能飞行。这个时间对蝉来说是最危险的时候,因为既不能逃跑,也无法反抗,如果中途被干扰,那么它们一生都有缺陷,要么不会飞,要么不会叫。因此,夜晚便成了蝉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段。

咏 蝉
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蝉的吟咏极多,蝉被赋予了清高、孤独、脱俗、飘逸等人格化意象。
《史记》中有:“蝉蜕于浊秽,以浮游尘埃之外。”所以经常有人将玉蝉佩在腰间,谐音“腰缠(蝉)万贯”。
李商隐《蝉》
“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。五更疏欲断,一树碧无情。薄宦梗犹泛,故园芜已平。烦君最相警,我亦举家清。”这首诗作者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,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。
虞世南《蝉》
“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”“居高声自远”也常被引申为人品高洁,自能传扬,不靠外力。
骆宾王《在狱咏蝉》
“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深。”借蝉自比,表达自己身处逆境却仍志节不屈。诗中“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”成为千古寂寞忠臣的写照,为咏蝉之作中的代表作。
王籍《入若耶溪》
“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”更是成为千古名句。

发表评论
评论标题:
评论内容:
(500字符)
验证码: 看不清楚,请点击我
    
本网站所有内容属《安徽青年报-学生周刊》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
编辑部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
ICP备案编号:皖ICP备19024112号-1